数学

小学数学期末总结1

时间:2016-11-20  来源:网络整理  作者:佚名
 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这一学期,我担任学校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。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 工作计划,转变思想,积极探索,改革教学,在继续推“自主——合作——创新” 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,将小课题研究“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”实践于课堂教学中, 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、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、新五设想结合起来, 转变思想,积极探索,改革教学,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  
  一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让他们能够感受成功、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。
  
  本班学生,在起始年级时基础较差,随着年级的递增,数学知识点的增多,知识 面的扩展, 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的困难,面对形式多样的解题方式更是无法 应对,就学习尽头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。为此,我采取的策略是先让学生感到 学数学不难:上课时我有意识的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叫学习困难的学生来回答, 让他们板演一些基本的计算题, 激励他们大胆的解答, 并在适时的时候予以提示, 是他们能在老师善意的帮助下顺利的解答, 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到解决数学问题不 是太难,只要掌握基本的方法是可以触类旁通的;第一环节实施后,我采取得第 二步是在讲课时把知识生活化的方式,以学生常见的范例、经常接触的身边的数 学问题为例,加以有声有色的描述,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很有用,数学问题解决不 好会出笑话,会影响自己的将来,要好好学数学,要学好数学,因为需要而产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;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,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,一是注重从学生 的作业上来反馈, 将学生的问题和与优点添油加醋的加以评价,再就是通过开展 一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,如讲数学家的故事,搞一些数学小竞赛,小组合作、 作业评比、学生评价等等,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,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,努 力营造一个学数学的良好氛围, 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和做数学的快乐,使学生从思 想上逐步扭转对数学的枯燥印象,最后,我利用各种机会,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 以成就感,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。
  
  一年来, 成效显著
  
  首先是学生敢于大胆回答问题了,其次是能基本清楚的描述解题思路了,再次就 是作业正确率提高了,测试情况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好转。
  
  二、认真钻研业务,努力提高课堂 40 分钟的教学效率。
  
  在业务上我积极利用各种机会,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,积极参加网络教研活动, 精心打理博客内容(课堂教学中的案例、反思、故事、随笔等) ,潜心钻研教材 教法,认真备课、认真上课,坚持不懈地进行“自我充电”,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 论水平。课堂上,我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本班实际,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 去,以期提高课堂 40 分钟的效率。课余,我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 遇到的各种问题,互相学习,共同提高;我还结合实际教学撰写一些自己平时的 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点滴等等。从中,我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。要充分 发挥课堂教学这个“主阵地”的作用,提高课堂 40 分钟的效率,我们要与时俱进, 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。
  
  三、关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,尽量使每一位学生进步。
  
  亲其师,才能信其道。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,我不以“师长”自居,尽量与 学生平等交往,建立“朋友式”的深厚友谊,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。与学生 多谈心,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。
  
  同时, 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, 也实行严格要求、正确导向的办法,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。课堂教学,纪 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,我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,又 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。课堂上,我尽量做到分层施教与 个别辅导相结合;课余,我让优秀学生与“学困生”实行“一帮一”结对子,互帮互 助,共同提高。一学期来,学生们原本薄弱的基础,逐步得以夯实,学生的学习 成绩有了稳步提高。
  
  四、总结得失,以励再战。
  
  1、取得的成绩:在我的努力带动下,学困生的脸上有了笑容了,作业基本 能按时按量的完成了,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较以前提高了,学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 少,五年级期末考中心小学质量检测,本班名列同年级前列,我踏实、真诚、富 有活力、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,赢得了领导、同事、学生及其家长的良好口碑。
  
  2、存在的不足:部分学生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方法和习惯,还有待 进一步规范和引导;学困生在起始年级的知识空缺(口算乘除法及其他)直接影 响着计算的效率与质量, 随着年级的增高表现也越来越明显;学习成绩虽然有所 进步,但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;老师的付出与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(作 业、成绩)使老师产生急躁的情绪。
  
  3、努力方向:今后,我将继续本着“教到老,学到老”的精神,改变急躁的情 绪,不断探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;继续保持与学 生家长的紧密联系,共同配合,把我们的下一代教育好,培养好,争取个人成长 与学生成长实现双丰收